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画画 > 当前文章

画画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longge 12-22 14:14 阅读 我爱育娃
今天的人们,一说到“清明节”,直接想到的就是祭祖。其实,“清明”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作为一个节日,它是以祭祖为主题;而作为一个“节气”,则是生气旺盛,

今天的人们,一说到“清明节”,直接想到的就是祭祖。其实,“清明”既是一个节日,又是一个“节气”,作为一个节日,它是以祭祖为主题;而作为一个“节气”,则是生气旺盛,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因此,它的活动或习俗又显得丰富多彩。

说起“清明”诗词,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有着“小李杜”之称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了“清明节”的一个侧面,一个阴雨绵绵,让人充满了哀伤的“清明”,但“清明”不止是这样的,还有很多其他的侧面。

1. 清明习俗之插柳

中国人自古就有植树的习惯,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插柳”也就成了清明节习俗之一。大诗人陆游在春日是天天酒醉,时光荏苒,不知今夕何夕了,他在《春日·春来日日困春酲》中写道:

春来日日困春酲,徂岁如驰得我惊。

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

登阶勃窣晨鸡老,侵路纵横野草生。

堪叹筋骸犹健在,强随丁壮事深耕。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

“春来日日困春酲,徂岁如驰得我惊”,“春酲”,春日醉酒后的困倦。“徂岁”,光阴流逝,往年的意思。春天来了,我是日日都沉醉在醉酒后的困倦中,梦一醒过来,细数往日岁月,如流水一般,让我大惊。

“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我每日沉醉在春风里,根本不知今夕是何夕,只有遇到了山寺赠茶的时候,才想起这是到了谷雨了;只有看到人人家里都在插柳,才记得这是到了清明了。

从这首诗里,我们就知道,宋代就有了“谷雨茶”的说法了,而“插柳”则更是“清明节”的主要标志。一般来说,“插柳”是为了纪念神农氏,但宋代诗人宋伯仁在《清明插柳·清明是处插垂杨》中,则提供了另外一种“插柳”的原因: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清明是处插垂杨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到了“清明节”,家家户户到处“插柳”,导致了每家每户的户院都深深藏在了杨柳的翠绿之中。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人们“插柳”,是因为翠绿的杨柳枝,看起来使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但是,诗人认为,只有心地不为尘世的俗务所累,才能心情舒畅,如果那样,即使不“插柳”,也无所谓了。否则,如果人的心地为尘世俗务所累,即使“插柳”,也未必能使人心情舒畅,神清气爽。

2. 踏青

现代人的“清明”习俗,除了“扫墓”最为流传,其次就是“踏青”,毕竟清明前后,是春光最为烂漫的时候,郊外踏青再适合不过。宋代诗人张先在《玉楼春·龙头舴艋吴儿竞》中写道: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後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这首诗描写的宋代时期“清明节”的活动非常丰富,“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在吴地,年轻人从“清明”就开始赛龙舟;而年轻的女孩,则更喜欢荡秋千。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除了上面的两项活动,“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有人在百花盛开的湖心小岛上,从早玩到晚,甚至是暮而忘归;而人们的野外踏青,那也是率性而行,行踪不定。

其实,“踏青”这个活动,在唐代已经非常流行了。唐代诗人熊孺登在《春郊醉中赠章八元》中写到:

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

看君到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看君到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

唐人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珍爱,“三月踏青能几日,百回添酒莫辞频”,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啊,在阳春三月,能踏几次春呢?我要向您添酒上百次,希望您不要推辞,嫌添酒太频繁了。

“看君到卧杨花里,始觉春光为醉人”,看到您醉卧在杨花里,就真正感觉到,是春光醉人,而不是美酒醉人。唐人就是这么浪漫,醉人的不是美酒,而是春光,这是对春天最好的赞美吧!

3. 赏花

“清明”时节的“踏青”,除了欣赏“拂堤杨柳醉春烟”,满眼的绿色以外,赏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项目,但“清明”赏花又不局限于郊外赏花,也可以在家里赏花;可以白天赏花,也可以晚上赏花。大诗人白居易就在《清明夜》中,描写了诗人夜里赏花的情形: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遥听弦管暗看花

白天,众乐乐,大家一起郊游“踏青”,不醉不归;晚上,独乐乐,诗人在家里赏花,则别有一番风味。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刺史的家里,那是绿树影映着碧玉般的墙壁,鲜花映红了整间内屋。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我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时而歇一歇;远远的听到弦声,那是年轻人还在热闹,而我呢?则可以静下心来欣赏鲜花。

遥想当年,大文豪苏轼也有这样的心情,他也会在晚上赏花,“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跟白居易在清明夜赏花简直是一模一样。

宋代诗人赵葵在“清明节”赏花的热情不亚于年轻人,他在《赏花·人乐清明三月天》中写道:

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

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

“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清明节,阳春三月天,人人都欢乐,所以我也随着他们一起去欣赏万花园。

“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我在忙里偷闲,把酒赏花,甚至也摘了几朵,簪在头上,但也没有像少年儿童们欢声笑语的喧嚣,只是沉醉在这鲜花美酒中。

4. 斗草

“斗草”习俗一开始是“端午节”的习俗,经过五代的发扬光大,到了宋代,“斗草”习俗在时间上就进一步扩展,以至在“清明节”和“春社”中,都成了一个传统习俗。宋代是词人晏殊在《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中,就记录了这样的“斗草”习俗: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

笑从双脸生。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这里就清楚的点明了“斗草”游戏的时节,是在“清明节”前后。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在采桑的路上邂逅了东邻女伴,她笑得如花般灿烂。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女伴打趣她,这么高兴,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她娇笑着回答道,想到哪去了?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她说着说着,双颊都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笑意。

是不是像一个现代爱玩游戏的女孩,又赢了一局,喜悦从由心底而生?

5. 荡秋千

荡秋千在我国是一项古老的运动,但它又有季节限制,冬天太冷不适合荡秋千,夏天太热也也适合当秋千,只有春节和秋季比较适合。而在春节,人们经过一冬的蛰伏,就特别喜欢室外活动,而对于女孩来说,不适合出远门,在庭院里荡秋千就是最合适的运动,特别是在“清明节”这样的佳节里。明代诗人王磐在《清江引·清明日出游》中,就详细的描述了“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因为“清明寒食”这几天,有禁烟的习俗,所以,在家里大摆筵席就不合适了,适合的活动当然是“郊游”。因为西楼禁烟了,借问一下,哪里有好出处呢?那当然是春日晴天里,绿野大道啊!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年轻人都骑马,穿过杨柳,马嘶声声;而女孩则倚靠在秋千上,甜甜的微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总是被那探花的莺儿,以及烂漫的春花所醉倒。

一句,“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清明”是年轻人的节日!

6. 清明新火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所谓“寒食”,就是在这一天禁火,人们一律吃冷食,所以就叫“寒食”。而到了“清明节”这天,则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也称“新火”。而“新火”最早由宫中传出,以后渐渐演变成由村社传出,而家家户户则到村社“借火”,或者到借到火的邻居家“借火”。宋代诗人王禹偁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就描写了“借火”的场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这个清明,我过得十分清苦,既无花,也无酒,一个人在家中静坐;那萧索的兴致犹如居于山野庙宇的和尚一样。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还好,从昨日起,我从邻居家里乞来了今年的“新火”,一大早,我就把火种分给了读书灯,这样,我点亮了读书灯,就可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一句,“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表达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蔑视,而以学习为乐的情怀,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7. 蹴鞠

毫无疑问,“蹴鞠”在宋代流行到了顶点,甚至是导致宋朝统治阶级玩物丧志了。上行下效,既然皇宫大内都喜欢这种运动,那么在民间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就这样,“蹴鞠”也就成了“清明”的习俗之一了。大诗人陆游的《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中,就表现了这种“蹴鞠”习俗: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秋千蹴鞠趁清明

“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梁州”,指陕西省汉中一带。进入梁州地界,路就像手掌一样平坦;一路上,正逢“清明节”,女孩们都在荡秋千,男孩们都在蹴鞠,一副“清明”节日气象。

“未论日远长安近,且喜南山天际横”,诗人在赶路,无法参与到人们的“清明节”活动中。所以,诗人不管是离长安近了,还是离红日远了(即天色渐渐已晚),这些都无所谓,暂且欣喜的看到终南山横在天际之间,十分雄伟壮观!

对于精力十足的年轻人来说,“清明节”的“蹴鞠”活动,远远比“踏青”活动要有吸引力,特别是在宋代。

8. 榆羹杏粥

在江南一带,“清明节”的时令小食是青团,但青团的历史比较短,应该是从明清开始的。而在更早的唐宋,那个时候“清明节”的时令食品是“榆羹杏粥”。所谓“榆羹”,就是用榆荚和榆面煮成的羹。而“杏粥”,则是用杏仁制成的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唐代诗人韦应物在“清明节”,吃着“榆羹杏粥”,不免还是思念亲人,他在《清明日忆诸弟》中写道: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榆羹已稍煎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冷食”,也就是寒食节。在寒食节期间,正碰上我疾病缠身;幸运的是,到了清明节,我的心情愉快起来。“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看到晴天的江面满是清明节祭扫的烟火,这让我最终特别思念故乡。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寒食节留下的杏粥还能吃,榆羹又煎煮了一下,“清明节”的时令食品还不错!“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只遗憾我这只离开亲人的孤燕,只能停留在这里虚度年华。

宋代诗人史达祖在《清明·宫烛分烟眩晓霞》中写到:

宫烛分烟眩晓霞,惊心知又度年华。

榆羹杏粥谁能办,自采庭前荠菜花。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榆羹杏粥谁能办,自采庭前荠菜花

“宫烛分烟眩晓霞,惊心知又度年华”,在宫廷新火进行分火时的浓烟,让朝霞都变得目眩起来;看到宫里传新火,知道又是“清明节”了,诗人自然是心惊,又虚度了一年的年华。

“榆羹杏粥谁能办,自采庭前荠菜花”,“荠菜花煮鸡蛋”,也是清明时期一些地方的时令食品,但这里的“荠菜花”,应该是用来做“榆羹杏粥”。有谁能帮我来做“榆羹杏粥”呢?没有别人,只能是我自己去院子里采一些荠菜花,好回来做“榆羹杏粥”。

9. 扫墓祭祖

要说“清明节”最广为流传的习俗,那要数“扫墓祭祖”,一开始“扫墓祭祖”习俗主要是针对家族祖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其扩展到祭奠烈士英烈,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大诗人白居易就在《寒食野望吟》中记录了唐人“扫墓祭祖”的习俗: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乌鹊啼叫发出聒噪的声音,在淹暗的高大树木下,分不清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节日里祭祖哭泣?“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风吹动空旷野外中的纸钱,纸钱飞舞,陈旧的坟墓重重叠叠,上面已经长满了绿草。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的生死离别的地方啊。“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亡者在淹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

这首诗的特点是对“扫墓祭祖”气氛的烘托:先是“乌啼鹊噪”,这是一种悲哀的气氛;然后是“纸钱飞”,相当的凄凉了;接着又是“古墓垒垒”,是一种肃静的场合,而“春草绿”,代表了后人对坟墓的维护;“棠梨花映白杨树”,传统文化中,祭奠先人以白色为主基调,“棠梨花”是白色花朵,再加上“白杨”,衬托出“扫墓祭祖”的肃穆;最后是“萧萧暮雨”,再次表达出后人的悲哀之情。

而宋代诗人高翥对“扫墓祭祖”的感悟又不一样,他在《清明·南北山头多墓田》中写道: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诗人先是对“扫墓祭祖”的严肃认真做了肯定,“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然后就描写“扫墓祭祖”后的情形,“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这一切,让人感觉“扫墓祭祖”过于形式主义。但是诗人没有怪罪于亲人,而是十分唯物主义的说,我们人生在世,就要及时享乐,等死了,晚辈“祭祖”的酒再多,在九泉之下的我们,也喝不到一滴。

文章评论

清明节的经典古诗词(清明习俗十四首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