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longge 01-23 11:14 阅读 我爱育娃
如果要说,有一种植物,与我们的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关,大家能想得到吗?其实,它就是我们最最常见的一种植物,艾草。在清明节,我们会吃用艾草汁制作的青团,也叫清明团子

如果要说,有一种植物,与我们的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关,大家能想得到吗?其实,它就是我们最最常见的一种植物,艾草。在清明节,我们会吃用艾草汁制作的青团,也叫清明团子;在端午节,我们会在门上插艾草与菖蒲,用以驱虫和驱邪。我们吃青团的历史相对较短,但我们使用艾草的历史则长得多。

1. 《诗经 釆葛》,佚名

诗歌里最早与艾草产生关系,就得从中国诗歌的源头说起,对了,中国的第一部诗歌集里就提到了艾草。《诗经 釆葛》里写到: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这里面说到了三种植物,除了“葛”与艾草关系不大,其他两种都是艾草的一种,“萧”,蒿的一种,即艾蒿。在古代农业还不发达的时期,女子负责采集食物,因此,有“采葛”做食物;而“采萧”和“采艾”,很有可能在很早,中华***就有把艾草作为中草药的历史。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常用的成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跟艾草有这么紧密的关系。

2.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

宋代大文豪苏轼很喜欢雨后天晴,艾草丰茂的景色。大雨过后,艾草更显得绿油油,一片生机盎然。他在《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中写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风来蒿艾气如薰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路上没有一丝灰尘,空气特别清新。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不禁想到,“何时收拾耦耕身”,我什么时候才能抽身归田呢?

“风来蒿艾气如薰”,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是诗人熟悉的味道,因此他“使君元是此中人”,我虽身为使君,但当年其实是农夫出身。

的确,在农村生活过,对艾草的清香再熟悉不过!

3. 《宫词》,和凝

应该是比较早,在端午节门口插艾条的风俗就已经开始了。五代诗人和凝的《宫词》就忠实的记录了端午节这一习俗,不管是平民百姓家,还是达官贵人家,上至皇宫内院,都有在端午节门口插艾条的风俗:

绣额朱门插艾人,羞将角黍近香唇。

平明朝下夸宣赐,五色香丝系臂新。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绣额朱门插艾人”,这里的“朱门”当然是指豪门贵族家的红漆大门,五月的艾草成条,虽然没有兰草鲜花的香气,但是已经成为风俗,有如人高的艾草,香气可以祛除空气中的湿气和蚊虫,又像人一样守护家园。

除此之外,门口插艾条还有辟邪的功能,这其实跟过年家家户户贴门神的道理一样,端午节插艾草和菖蒲,起到辟邪的效果。

4. 《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无名氏

到了唐宋,在端午节,艾草相关物品则更加丰富了,除了门口插艾草人,还有艾草符,艾草香囊等等。宋代无名氏的《阮郎归·门儿高挂艾人儿》就描写了一个在端午佳节,身上各种艾草物品和其他节日物品的女孩:

门儿高挂艾人儿。鹅儿粉扑儿。

结儿缀着小符儿。蛇儿百索儿。

纱帕子,玉环儿。孩儿画扇儿。

奴儿自是豆娘儿。今朝正及时。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女孩站在门前,门上插着艾人儿;衣服上挂着各种艾符香囊。其他的,有臂上缠着辟蛇的五彩丝,手里拿着夏天的纱手绢,带着通透的镯子,拿着扇子,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这里的艾草挂在门口,艾草香囊挂在身上,清凉凉,美端端夏日小娘子。

多么浓重的节日气氛啊!多么可爱的女孩啊!

5. 《灼艾》,范成大

艾草的一大重要功能是作为中草药,其中一味叫“艾炙”,古代也叫“灼艾”,看样子,很多诗人很喜欢这种中医疗法。宋代诗人范成大就特别喜欢“艾炙”,还特意写诗赞叹其功效,他在《灼艾》一诗中写到:

血忌详涓日,尻神谨避方。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谢去群巫祝,胜如几药汤。

起来成独笑,一病搅千忙。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

他说,“艾求真伏道,穴按古明堂”,“艾炙”真的是一种治病的偏方,我们按照古代流传下来的方法,在相关穴位上“艾炙”,真的能药到病除。

“谢去群巫祝,胜如几药汤”,这“艾炙”真的神了,我再也不用巫祝给我跳大神,也比几副汤药管用得多。

“起来成独笑”,一次“艾炙”完成,我起身,马上神清气爽,放声大笑!

真的是中医中药神奇无比!

6. 《灼艾》,方岳

宋代诗人方岳的“艾炙”过程特别有趣,由于诗人在“艾炙”的过程中不小心,导致“艾炙”火苗烧到了其他物品,甚至是书籍,真是让人贻笑大方。方岳在《灼艾》一诗中幽默的描述了这件事情:

人生不满百,忧患况中年。

藜苋工为崇,参苓那得钱。

不虞波及晋,聊复火攻燕。

一笑遭秦厄,残书累腹便。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藜苋工为崇,参苓那得钱

“人生不满百,忧患况中年”,人生不过百年,但过了中年以后,身上的疾病就特别多。“参苓那得钱”,想吃人参茯苓,可惜没那么多钱;使用“艾炙”,还是比较经济有效的一种疗法。

“不虞波及晋,聊复火攻燕”,可笑的是,诗人在“艾炙”的时候,不慎烧到其他物品,所以诗人说到,“不虞波及晋”,意想不到,殃及无辜;更想不到的是,居然“聊复火攻燕”。这里诗人把“艾炙”的时候烧到其他物品,说成“波及晋”,“火攻燕”,使用了战国时期的古诗来幽默描述了这件事。

最后,诗人说,“一笑遭秦厄,残书累腹便”,是把书籍给烧着了,非常幽默!

7. 《臂疼医令灼艾戏成》,郑清之

事实上,灼艾的功效虽好,但过程却疼痛难忍,很多诗人都不堪其苦。宋代诗人郑清之在《臂疼医令灼艾戏成》就描述了这种痛苦:

幻体当如泡影观,法身清净本坚完。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

诗人痛苦难忍,“幻体当如泡影观”,身体到处伤痕累累,就像虚幻一般,到处是灼烧过的痕迹。虽然外表伤痕累累,如“幻体”一般,但“法身”,本身是好的。

“四千八万陀罗臂,艾炷教君何处安”,“灼艾”的过程就是,让胳膊疼痛难忍,就如同有“四千八万”个手臂的陀罗一样,这些手臂都无处安放,痛不欲生。

这个过程,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8. 《竹枝词》,褚人获

青团的出现,要相对晚得多,大概到了明清时期,才逐渐成形。寒食节大约在清明前一两日,古时每年此时,都会有一个隆重的“改火”仪式,简单来讲,即在寒食节前,将“旧火”熄灭,清明时再点燃“新火”,新旧交替之间,有几天不能生火,只能吃冷食,青团就这样出现了。清代小说家褚人获在《竹枝词》中这一描写青团:

髻少乌云步少莲,布衫浆簇靛痕鲜。

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

青团黄粽争相买,挖出荷包尽白钱

“髻少乌云步少莲,布衫浆簇靛痕鲜”,是描述人们的服装打扮,这里不细说。“青团黄粽争相买”,市上卖青团和黄粽的生意很好,被人们争相买,也花尽了人们钱包里所有的白银。

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青团的做法,“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挖出荷包尽白钱”,可见人们对青团的喜爱!

文章评论

艾草经典诗词大全(八首艾草经典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