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玩手机易上瘾咋办(5招防止孩子手机依赖)
近年来,孩子因为玩手机而与父母产生冲突,甚至导致孩子自杀或杀死父母的事件时有发生。
2020年5月,南宁一名12岁男孩熬夜玩手机游戏,早起后被父亲训斥 “以后会成为废物”。男孩冲出家门跑到30楼,从楼顶跳下了下去。
2017年8月,安徽某13岁少年因手机被妈妈没收而杀害了她。因为妈妈平时对他管教太严,不让他玩手机,他曾在日记里写着“恨妈妈”。
尽管这些极端事件只是少数,但青少年依赖手机甚至沉迷于网络的现象的确很常见。这是许多父母心头上的痛。
过去,手机只是我们生活与工作的一个辅助的工具,防止孩子手机依赖相对比较简单。只要父母平时限制给孩子手机的时间,再配合相关规则,孩子玩手机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得到控制。
但现在不一样了,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孩子一出生就与网络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脱离了手机与网络,孩子也就脱离了这个时代。单纯地依靠不给孩子手机来限制他,显然是不合适的。孩子可能会因此少了许多信息来源与谈资,难以融入到身边的小团体中。
可如果放任孩子玩手机,家长又担心孩子控制力差而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
那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得允许孩子正常使用手机;其次,要给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和控制感。
02
怎样判断孩子是否正常使用手机?
主要看孩子是否因为玩手机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是否因为手机而逃避与人交流。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是正常的,家长不用过度紧张。
但是,如果孩子接触手机后,出现下列情况,家长就要引起警觉了。
一、 性情突变
比如,曾经活泼外向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逃避与人交往,讨厌被人打扰,尤其是有人打断他玩游戏时,他的反应很激烈。
青春期的孩子也有类似的表现,两者区别在于:
他们更在意的是独立空间和被尊重;而手机上瘾的孩子更在意的是手机,他们常常因为手机而与人发生冲突。
研究表明,玩游戏失控者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游戏是第一需要。不让他们接触游戏,他们会“烦得要死、跟你拼命”。
二、作息和生活习惯突变
因为玩手机,孩子把睡觉时间越推越迟,渐渐发展为熬夜、不吃早餐。甚至,孩子为了玩手机,把许多原来喜欢的活动都取消了,在家时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三、身体和学习状态变差
因为玩手机,孩子的视力和身体都明显变差,成天精神疲惫,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四、去向不明的开销增多
孩子的开销突然变大,频繁找家长要钱,甚至暗自动用家里的钱,而家长也没看见孩子有什么具体的消费。通常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可能是把钱花在了网络和游戏上。
15~19岁是最易出现游戏成瘾的年龄段,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三观尚未成熟。同时,他们好奇心强而自制力差,再加上学习压力大,想通过手机适当放松,结果出现失控。
其实,这一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心理上的关爱与适当的引导。
03
游戏,其实是在弥补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满足的东西。
一、如果从小父母一直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就很难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比如,一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你真是做啥啥不行”、“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或威胁孩子 “再这样,就给我滚出这个家(我不要你了)”,那么孩子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只能从网络中去寻求满足。
二、如果家长对孩子管教太严、要求太多或过于溺爱,就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感和控制感。
例如:当父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怎么努力也达不到时,他们就会产生失控感和挫败感;如果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或处处限制孩子,孩子就很难拥有自主感和成就感。
这样,孩子就会到游戏中去寻找控制感和成就感。
曾有一位初中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后来却因为迷恋游戏,成绩直线下降。问到原因,男孩说,自己在父母眼里永远都不够优秀,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找回自信。
三、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与温暖、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甚至感受到的只是打击、否定和痛苦,手机就成为了孩子人生的唯一可靠“陪伴者”。
因为,孩子可以在手机中找到虚幻的存在感、价值感、控制感和满足感。于是,手机就成了孩子唯一的心灵寄托,甚至变成了一些孩子的“心理父母”。
04
家长如何有效防止孩子手机上瘾?
一、平时多关心孩子的感受与需求
平时多陪孩子聊聊天,在孩子说话时,父母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认真地看着孩子,专心听他说话,及时回应他。这些,能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爱和尊重,体会到自己清晰的存在感和尊重。
二、多陪孩子一起玩,帮助孩子发现生活的乐趣
父母平时可以多陪孩子玩亲子游戏,给孩子讲故事,带孩子一起走出户外,参加各种活动,和孩子一起看书等。这样做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情感,同时还能在这些活动中,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兴趣,让孩子在兴趣中收获快乐与满足感。
当孩子能够在现实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感觉,就不需要向网络寻求虚假的满足。
有些家长会说,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陪孩子。
家长可以问问自己:当你在家时刷不刷手机,陪不陪孩子写作业?
如果你不刷手机,孩子迷恋手机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如果你刷手机,为什么不用这个时间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陪孩子写作业,也可以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培养孩子的成就感。
如果家长确实没有时间,至少可以在平时有限的相处中做到尊重和认真倾听孩子,发现和肯定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与成就感,这就够了。
三、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之所以很难抵挡手机的诱惑,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自控力太差。
培养孩子自控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家长自控,做孩子的榜样。
家长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一些不良的欲望等行为表现,都能为孩子树立自控的榜样。另外,家长尽量少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可以等孩子睡觉后再来查看手机中的信息,甚至可以删除自己手机里的游戏等。
这样,孩子迷恋手机的概率也会减少许多。
2、利用同伴的影响
随着孩子长大,他受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大。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结交一些积极自觉、守规矩的同伴,尽量不要让孩子和那些任性、脾气暴躁的同伴密切交往。
3、平时的暗示作用
平时在孩子有坚持、等待和忍耐等行为表现时,家长应及时表示赞赏,夸他有毅力、有自控力,这对孩子的自控有强化的作用。
还可以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帮助提升自控力的读物和影视节目,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
四、不要对孩子管控太严
事先与孩子约定好遵守的规则,然后允许孩子适当的放松,包括玩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游戏只是众多的娱乐之一。而娱乐是要在做好正事之后进行的。所以,玩游戏也必须是完成当天学业的任务后才可以。
可以约定,如果孩子因为娱乐而耽误正事,第二天禁止玩游戏一天。
五、学会对孩子放手,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自己的事做选择和决定。
可在选择之前告知孩子这些选项的好处和坏处,并让孩子学会为孩子选择的结果负责。体会自己选择带来的结果,孩子才有机会培养自己的自控力。
那些平时有自主感的孩子,是不会对游戏上瘾的,因为现实中他们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网络游戏也只是换个花样放松而已。新鲜过后,孩子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反而是那些平时家长管控太多的孩子,平时没有机会放松,一旦离开家长的管束,反而会趁机报复性地玩,因此他们会更容易失控。
05
如果孩子已经迷恋网络游戏了,怎么办?
一、不要走极端
一些家长可能会因为着急而采取打骂孩子、没收或毁坏手机等方式来粗暴禁止孩子玩手机,结果导致孩子与父母对立,甚至引发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
于是一些父母又走向了另一头:因为禁止不了孩子玩手机,就干脆听之任之。
这两种做法都会把孩子推向父母不愿意看见的境地。
知乎上有位网友回忆道:
我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就是采用的粗暴禁止方式,每次玩游戏都会被狠狠的责打,小的时候我打不过他,只能忍着。后来我长大了,他打不过我了,他开始跟我讲道理,可我那时候已经青春期逆反了,最后沉迷游戏好久才走出来。
粗暴禁止和放任,都是极端的处理模式。父母的极端态度与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孩子极端的行为,比如出走、自杀等。
二、学会做孩子的同盟
心理学揭示,孩子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正面动机。
孩子玩游戏的背后,可能是需要父母的看见、理解、肯定和爱,也可能是一种自主感和掌控感的满足。
我们要尝试去倾听和了解孩子的心声,而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或盲目地排斥孩子玩游戏。这样只会让我们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上,从而输给了游戏。
同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孩子,也需要了解游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掌控游戏,继而找到好办法帮助孩子摆脱游戏的控制。
这时,我们和孩子就是同盟,我们是在和孩子一起来对付游戏。在此基础上,我们所做的一切才会真正有效果。
三、帮助孩子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当家长做到了前面的两点,就开始渐渐和孩子建立连接了。
接下来,家长可以慢慢尝试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活动,比如请孩子一起到外面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一起去散步,一起参加孩子曾经喜爱的活动等,甚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是为了找到共同的话题,并帮助孩子找到生活的乐趣。
渐渐地,孩子就会发现,游戏只是其实的乐趣之一。他不再把游戏当成生活的唯一重要部分。
事实上,很多孩子游戏上瘾的内在隐性需求是放松、快乐、成就感和平等无压力的人际互动。所以,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出这样的感觉与氛围。
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需要家长的耐心与坚持。
如果家长做不到,或孩子沉迷游戏太深,非家长的能力所能解决,家长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此期间,家长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积极的配合行动,和孩子一起共渡难关。
- 上一篇:怎样不让孩子沉迷手机(3招对付孩子玩手机上瘾)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