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longge 06-07 14:28 阅读 我爱育娃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正相思,恰有江南使。 当元代词人程钜夫在冬至这一天看到梅花满树,不由得想起心中惦念的人,意欲折梅赠远。 古人常说冬至大如年,到了这天无不期待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正相思,恰有江南使。

当元代词人程钜夫在冬至这一天看到梅花满树,不由得想起心中惦念的人,意欲折梅赠远。

古人常说冬至大如年,到了这天无不期待人间小团圆。在关于冬至的诗词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思乡主题。

1200多年以前,白居易在邯郸驿舍里独自抱膝灯前,“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在此之前,杜甫也曾写过冬至思念,有蜀中避乱时的“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有夔州漂泊时的“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这里面不乏思乡愁苦,但私以为都不如后来乐天《邯郸冬至夜思家》打动人心。

乐天不言一个愁字,仅通过游子独坐孤灯的身影和遥想家人相聚在一起谈论他这个远行之人的画面,就把浓浓的思乡之情传递了出来。

从写作手法上看,不写己思乡而反写家人思己,属于从对面落笔、主客移位的对写手法。

从情感传递上来看,这是双向奔赴的思念,我想你们的时候我知道你们必在把我深深惦念。

由此两地相思的画面就突破了时空阻碍,双方在情感上达到共振,让读者也感同身受、耐人寻味。

如今冬至又至,人间小团圆的情愫又在涌动,且随古人走进冬至习俗与风情,聊表慰藉。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1.传纸贺冬,呼卢笑语

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

绣幕家家浑不卷,呼卢笑语自从容。

—元·马臻《至节即事》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从汉代开始,冬至就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皇帝会举行祭天大典,官府会举行贺冬仪式,百姓也会祭祀祖先、走亲访友。

元稹就曾在《冬至十一月中》描绘过朝廷庆贺冬至节的盛大场面:拜庆朝金殿,欢娱列绮筵。

马臻的这首诗,则是民间百姓欢度冬至的热闹情景展现,浓浓的节日氛围从拂晓时分就在京城大街小巷中弥漫开来。

这瑞烟浓,是炉香缕缕,也是炊烟袅袅,是早起的百姓迎接节日到来的最美人间烟火气。

人们踏着这弥漫开来的祥瑞之气,走街串巷,登门拜访,一时间贺冬的拜帖就传遍家家户户。

很多大户人家的绣幕也完全敞开,以最热情的姿态迎接着宾客盈门。而室内温暖如春,热闹似火,很多亲友已经欢聚在一起,尽情地玩着呼卢的赌博游戏,欢声畅谈,且共安闲。

一“笑语”一“从容”,将百姓欢度冬至的热烈氛围推向极致,让读者忍不住加入其中。

其实除了嬉戏笑语,古人走亲访友时也会带上礼物,“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

礼尚往来是中华***的传统礼仪,但也正如颜度所言,“脚钱尽处浑闲事,原物多时却返回。”

这就是中国人情的温暖可爱之处,礼轻情意重,纵使会原路返回,你领我的情,我懂你的意。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2.幽闲聚集,欢游市井

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

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

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

—宋·王安石《冬至》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正如《后汉书》所言,古人在冬至前后自上而下也会休假过节,此时边塞闭关、商旅停业。

而王安石笔下的冬至,商旅不停,市井不闭,人们一起走向热闹繁华的集市,欢度美好节日。

冬至本是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此时开封城伴随着阳气初生,也广开博路。

只见街头巷尾不只有言笑晏晏的孩童,还有此起彼伏的商贾之声,就连久处深闺的女子也纷纷走向市井,不被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伦理所束缚。

这些优雅娴静的女子,好不容易聚集到一起,自然少不了购物的狂欢,精心挑选心仪的物品。

想必只消片刻,她们的手臂就会提满珍奇秀丽的物品,将在日后的深闺宅院消解此生寂寞。

到了那时,她们会怀念在街头市井游玩的快乐吧,并期待下一个盛大节日的到来,再度游玩。

人总是向往美好的日子,就像此时的王安石,由眼前的满城繁华想到昔日的商户萧条,在今非对比中,更充满承平盛世的喜悦之情。

这或许就是朱敦儒所言,“至日春云,万般祥瑞朝来奏。太平时候。乐事家家有。”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3.献履贡袜,纳新求福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宋·阮阅《减字木兰花·冬至》

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

早在曹植的《冬至献袜履颂表》里,就记录了古人贡献新鞋新袜来纳福消灾的冬至习俗。

到了《东京梦华录》里,也有购置新衣的记载,即使家贫也要“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

足以见得,冬至大如年果然名不虚传,从头到脚换新衣、新鞋、新袜,妥妥的过年标配啊。

阮阅在这首词里,也描绘了晚辈向长辈赠送履袜的冬至习俗,既保暖又祈福,爱意满满。

当然阮阅处理得很诗意很巧妙,化用曹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美好洛神形象,询问“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委婉传达对后人传承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期待。

在绮窗寒浅之时,穿着罗袜新成,看着日添一线,词人的心里也会温暖如春,满怀期待。

这不昨夜就将铜漏壶的筹码渐少,满心欢喜地迎接此后昼渐长、夜渐短,此刻就要秉烛夜游。

冬至有人穿新袜,也有人穿新衣,仲并就喜悦在“有人袅袅盈盈,今朝特地,为我新妆束。”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4.烹茶煮水,洗尽风尘

万户笙歌长至日,一蓬风雨远行人。

买鱼沽酒俱收市,且自煎茶洗客尘。

—明·张弼《冬至日镇江道》

张弼笔下的冬至,与以上古人的过节氛围完全不同,自得安闲从容,

他与1200多年前冬至的乐天一样,也是一个风雨漂泊的远行之人,但丝毫没有愁苦之意。

刚一开始张弼也想融入万户笙歌的节日氛围,买鱼沽酒,即使自斟自饮也别有趣味。

但不曾想这个时节,商家早就收市闭户回家欢度冬至佳节,张弼无处沽酒买鱼,改善伙食。

可张弼并没有因此感到扫兴,而是在寄居之地煮水煎茶,为自己洗去这些天江湖羁旅的风尘。

这种情景,与无花无酒过清明的王禹偁颇为相似。那时尽管王禹偁深感兴味萧然,但仍不忘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这种淡然笃定,让现代人心向往之却望尘莫及。身为读书人,万事向内求,自成境界与高格。

张弼在另一个“今年冬至暖于春”之时,他又心系苍生:应是苍天怜赤子,无衣无褐未为贫。

这份开阔与达观,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再寒冷孤独的冬至,总会有方法跨越。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5.围炉数九,画梅消寒

十一月中北地寒,岭南天气始穿绵。椎牛打鼓刘三妹,枯木寒鸦赵大年。

一阳复,六阳连。群阴剥尽性光圆。梅须柳眼含生意,画入图中九九圈。

—清· 奕绘《鹧鸪天》

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

每天在梅花上染上一瓣,待九朵梅花上的所有花瓣染尽,寒已过,春正深,名曰九九消寒图。

画梅数九,正是古人欢度冬至的习俗,也是凛冬消寒的消遣方式,极为诗意风雅,令人艳羡。

词人奕绘也曾在北方冬至画九消寒,将梅花柳眼蓬勃的生意诉诸于笔端,仿佛无限春意在涌动。

只不过奕绘画九里的梅柳争春是未来之景,而岭南的梅须柳眼含生意却是实景,截然不同。

这种冬至的南北气候差异,从刚步入十一月就已经弥漫开来。当北方地冻天寒,岭南才刚开始穿棉。当赵大年笔下都是枯木寒鸦的时候,岭南的刘三姐已经唱着山歌打着鼓子牵牛犁地。

而逐渐消除明显差异的节点,就是冬至,此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日渐长。

北方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阳光照射,待到九九消寒图画完,从岭南到北国,又将是春色满园。

当然正如迟子建所说,“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冬天的寒,也是一点一点消除的。”

今朝喜迎冬至的朋友,不如学陈嘉:数九约围炉,先将窗纸糊。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

6.年华渐晚,日长添线

斗转参横一夜霜。玉律声中,又报新阳。起来无绪赋行藏。只喜人间,一线添长。

帘幕垂垂月半廊。节物心情,都付椒觞。年华渐晚鬓毛苍。身外功名,休苦思量。

—宋·程垓《一剪梅·冬至》

到了冬至,古人不仅且喜一阳初动,更喜人间一线添长。

据《岁时记》记载,“晋魏间,宫中以红线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长一线”,这意味着日渐长,宫女刺绣也要多绣一线的功夫。

因而添线是古人感知冬至时令变化的重要风俗体现,也是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浪漫想象与表达。

这种表达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生活,在岁月如梭里总结出来的劳作经验与生活意趣。

词人在冬至来临时,就不想思量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只想在椒浆美酒里且喜一线添长。

尽管此时已年华渐晚,尽管寒风极为萧瑟,可远不如珍惜当下更有意义,不辜负冬至佳节,也不虚度最后的生命年华。

这份达观处世,或许正如赵彦端所盼:看宫线。但长相见。爱日如人愿。

明朝就是冬至,祝福所有的朋友:冬至阳回春又到,满怀生意雪花前。


文章评论

小饮最宜冬至日,围炉数九漫敲诗(经典六首人间浪漫古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