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好句 > 当前文章

好句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longge 06-07 16:14 528 阅读 我爱育娃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公元1290年,落魄王孙张炎与故友沈尧道奉命北上,为大元缮写金字藏经,一年后南归。 自大都南归之后,张炎与沈尧道各谋出路,分处杭、越两地,再度消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

公元1290年,落魄王孙张炎与故友沈尧道奉命北上,为大元缮写金字藏经,一年后南归。

自大都南归之后,张炎与沈尧道各谋出路,分处杭、越两地,再度消散在世事两茫茫里。

彼时南宋覆灭已有十余载,张炎想起故人与故国,用一枝芦花寄寓满怀愁思,零落如秋苦。

这样的折苇赠远,萦绕着苍凉的故国哀思与故友深情,远比寻常的折花赠别,更为深刻高远。

如今又到了芦花盛放的时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老诗情,仍在秋风中摇曳生姿。

周末不少孩童在公园看到成片成片的芦苇荡,早已不自觉地将这句古老的吟唱,脱口而出。

他们未必深谙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如何黯然销魂,但懂得此刻的秋色如许就很浪漫。

人生缓缓,自有答案。总有一天,他们会以各自的方式,读懂古典诗词里的芦花隐隐、人生漫漫。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1.芦花深处,是童真

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唐•胡令能《喜韩少府见访》

世间不知有多少人的童年,离不开芦苇荡,那里有嬉戏追逐的伙伴,有捉鱼捕虾的烂漫。

胡令能笔下的芦花深处,就隐藏着一个小小孩童,只为了躲避他感觉陌生的车马与贵人。

这种“没见过世面”的样子,只会让人感觉可爱而不是可怜,因为这里本就而无车马喧。

这个叫做圃田的地方,是列子的故乡,他曾在此隐居四十载不出,终究御风而行天下知。

如今这个人称“胡钉铰”的隐士也定居在这里,既擅长对锅碗瓢盆修修补补,又精通诗文禅学写写画画。

换言之,他是唐朝诗人里最好的手工匠,是唐朝手工匠里最会写诗之人。而他却选择了不慕名利,逍遥于世。

当地一个姓韩的县尉对胡令能仰慕已久,这一天就乘着车马不期而至,也让胡令能颇为惊喜。

但他没有像孩童那般惊慌失措,而是披着一身荷衣,不卑不亢地走出草堂,对其笑脸相迎。

能以西汉南昌县尉梅福比之,想必这个韩少府也是个清官名士,值得仙风道骨的胡令能欣喜。

但胡令能更欣喜的还是捕捉到走入芦花深处藏的烂漫儿童,是这么真实自然,又俏皮可爱。

这方水土让胡令能捕捉到太多的天真童趣,如小儿垂钓: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但不管是怕人藏芦花,还是鱼惊不应人,也皆源于远离世俗的胡令能童心未泯,不慕浮华。

而同样拥有此等心境的戴复古,也曾捕捉到生活情趣: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2.芦花浅水,是归隐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到了司空曙笔下,依水而生、随风起舞的芦花,与渔船烟波连接在一起,成为归隐的象征。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人生失意时 ,都希望如庄子“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此生官场沉沦,同样也向往心如不系之舟,一竿风月任平生。

他就曾在一个万籁俱静的夜晚,满载一船星月尽兴而归,任凭渔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那个时候,江村月已落,乡民正堪眠,他的这一叶不系之舟也自然而然地融入这夜色之中。

他的钓罢归来不系船,非但没有打扰江村月夜的宁静,反而透露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朴民风。

纵使这一夜凉风吹起,司空曙也深信他的不系之舟也不过在芦花浅水边荡漾徘徊,不会远去。

如此随缘自适,可不正是古代隐逸之士回归江湖时所追求的悠然闲适,没有了名利的束缚,回归自然与淳朴,甚至忘掉时间的规定意义。

司空曙钓罢归来不是因为夜色已深,而只为兴尽而归;不系渔船并非慵懒,而只想自得其乐。

如此的不系之舟与芦花浅水掩映在一起,仿佛让人看到一种隐士风度正翩翩起舞,永不凋零。

即使风吹雨打,也能保持高情雅致,正如隐逸诗人林逋: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3.芦花枫叶,是离愁

吴门烟月昔同游,枫叶芦花并客舟。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沈无计水东流。

一尊酒尽青山暮,千里书回碧树秋。

何处相思不相见,凤城龙阙楚江头。

—唐•许浑《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正因为古人芦荻不分,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始,就开启了枫叶芦花叠加书写的意象传统。

火红的枫叶与雪白的芦花交相辉映,在一暖一冷的色彩反差中,让人间的悲欢离合愈发醒目。

作为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第六世孙,晚唐的许浑深刻体会过这人世悲欢如何刺眼又入骨。

家道中落的许浑,人到不惑之年才进士及第,入南海幕府步入仕途之后,辗转地方为官。

在官场沉浮十余载后,许浑才成监察御史,却因疾病不能上任,又蹉跎数年出仕任润州司马。

这一年独在润州的许浑,想念起曾同游吴门的长安与洛阳故友,深感聚散无常,满腹愁肠。

想当年他们一起在游览山水的客船上相聚且欢愉,两岸枫叶与芦花交织出最美的深秋景色。

如今山长水阔,分离的他们就像这北去的云聚散无期,东流的水浮沉不定,相思难相见。

许浑只能独倚青山共斜阳,在一杯又一杯美酒和千山万水的书信里,等待故人音讯直到碧树秋老。

如此一来,昔日的枫叶芦花在许浑眼里,仿佛换了人间,只有离人心上愁,不见斑斓秋光浓。

这样的离愁,到了秦观笔下,多了月色更令人断肠销魂,“色满湖村。枫叶芦花共断魂。”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4.芦花飞雪,是悲悯

芦花冉冉弄斜晖,十月江天似雪飞。

说与行人休践踏,好将收拾赠无衣。

—清·徐庭翼《芦花》

芦花飞雪在文人眼里,除了“晓日朦胧照处,十分认作梅花”的浪漫,还有芦花作衣的悲悯。

在古代,贫寒之家无法用棉花制作衣被,只能用这并不起眼的芦花作为替代品,抵御冬寒。

清代的徐庭翼在芦花飘絮的金秋十月,不只看到了夕阳西下芦花似江雪的秋日浪漫,也联想到了冬日要忍受寒冷的底层百姓。

他劝说行人不要一味为了自己享乐而无情践踏芦苇,要留给那些需要的人收集芦花制作棉衣。

这种悲悯情怀,是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白居易的“心忧炭贱愿天寒。”

它有时就像这一株株芦苇,外表看似纤弱,内里却坚韧无比,有着对大地最深沉朴实的爱意。

每当山河破碎风飘絮,这份悲悯在文人心中愈发坚固,连接成片汇聚成海,敢教日月换新天。

正如王冕所盼,“且愿残年饱吃饭,眼底是非都不管兴来移棹过前汀,满船白雪芦花暖。”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5.芦花笛月,是国恨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南唐•李煜《望江南·闲梦远二首》

当芦花与明月、笛曲交织在一起,本该浪漫缥缈:夜深吹笛移船去,三十六湾秋月明。

可对违命侯李煜来说,那早已是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就像永远无法忘怀的白月光。

只是这白月光,不是单纯的某个人,而是千里江山,万里湖海,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这一切,本属于他一个人,他本有机会去缔造更强大的家国,可他志不在此,终究亡国。

当他被俘至汴京囹圄,只能在梦里追忆曾经的南国春秋,那时春江绿,遍地看花忙;那时秋月明,满载芦花香。

如今千里山河在李煜眼里,只剩秋风萧瑟寒色远,让人不可望,不可即,不能言,不能语。

他就像曾经芦花深处的那一叶孤舟,不闻笛曲已断肠,再忆笛曲空断肠,任凭明月下西楼。

这一下,千里江山拱手相让,从此芦花月笛,奏响在李煜耳畔的永远是国恨家愁,永不断绝。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

6.芦花夕照,是闲情

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

—元•徐再思《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

在徐再思笔下,芦花萦绕了满满的人间烟火气,让人深觉人间值得,让人渴望回家。

这种纯以白描勾勒秋光夕照的手法,在古典诗词里极为常见,最经典莫过于马致远的《秋思》。

虽然马致远的小令也让人想家,但那却充满了天涯倦客、漂泊游子的孤苦,深感生命沉重。

而徐再思的这首小令,将枫叶、芦花、烟波、江树笼罩在夕阳西下里,伴着鸥鹭栖、牛羊下、昏鸦归,让人感受到只是秋光美好,万物待归。

它就像童年时我们在芦苇荡里嬉戏追逐,不知灯火已黄昏。直到村头的炊烟袅袅升起,晚风里传来母亲呼唤回家吃饭的熟悉声音,才知道芦花又开落了一个春秋。

就这样,芦花开且落,童年已走过。

如今只忆,白水茫茫是我家,船头明月照芦花。


文章评论

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分享六首人生漫漫古诗词)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