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阴生,槐影蝉鸣(三首夏至诗词)
夏至是什么?
是太阳强烈,水波温柔。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后悄然转身,留给北国一段盛夏光年。
是立竿无影,绿树荫浓。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最长,浩荡绿意染满神州山川云海。
是花开半夏,蝉鸣微醺。啤酒烧烤欢度盛夏,转眼将是半年光阴流逝,蝉活一夏。
夏至,让我们看到生命的热烈与饱满,也感受到凡事有度而过犹不及的古老智慧。
暑热炎炎,亦会令人苦夏,食不知味,夜不能寐,情似藕丝乱,心如莲子苦。
于是,我们又无比期待沉李浮瓜,松风凉月,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可人生本就如苦夏,只有熬过热浪滚滚,生命才能酣畅淋漓。风过处,尽是曲院荷香。
在古人笔下,夏至不只有繁华与躁动,也有寂寞与清欢,在流光半夏中道尽人生。
1.夏至阴生,槐花蝉鸣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长夜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唐·白居易《思归(时初为校书郎)》(节选)
白居易的夏至,离不开槐序蝉鸣,萦绕着挥之不去的乡愁。
世间万物都逃不过盛极必衰,夏至阳气至盛,也就意味着阴气初生。从此,白昼日短,黑夜渐长。
可这细微的时节变换,寻常人并不能感受分明,只有像乐天这种深夜难眠之人才能深切感知。
此夜四周寂静无声,只有刻漏上的滴水声轻轻漂浮于夜色中,乐天深觉宵漏比前日稍迟。
此时他抱膝独坐,满怀哀愁,才能比那些早已进入梦乡的人提前感知到时光流转。
这稍稍夕漏迟里,不只有夏至夜晚沙漏计时的迟缓写实,还有时光流逝缓慢的心灵写照。
刻漏上一点一滴流淌,每一声都滴落在他这个愁人心头,流尽年光是此声,莫不如此吧。
当初乐天离开故乡时只有12岁,到如今进士及第而授予校书郎,不知不觉二十年已过。
二十年飘蓬风雨看似弹指一挥间,可此刻只觉夏夜如此漫长难熬,因为乡愁泛滥。
他多想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可乡路迢迢,山水茫茫,人在朝堂,身不由己,无法抽身离去。
他只能深夜独坐,在槐花疏影中,倾听新蝉始鸣,慨叹夏至流转。
2.夏至雨霁,夕凉溪行
西山已暗隔金钲,犹照东山一抹明。
片子时间弄山色,乍黄乍紫忽全青。
夕凉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声迎步止,一荧松火隔篱明。
—宋·杨万里《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夏至晚风,醉染黄昏,杨万里在云销雨霁后缘溪而行,恰逢一场云霞浪漫。
金钲(zhēng),古时乐器,在此比喻太阳。雨过天晴后,夕阳就迫不及待地归于山川湖海。
或许走得太急,与晚风撞在一起,踩碎了云朵,打翻了画盘,让天空光影流动,色彩斑斓。
先是背朝落日的西山逐渐昏暗,眼前的东山还笼罩在最后一抹落日余晖的明媚柔美之中。不同的空间方位,已有了参差明暗。
接着山色随着余晖迅速变幻,多姿多彩。时而橘黄,时而绛紫,最后全部成青黑。夏至的黄昏就像顽皮的孩童,捉弄青山随意涂抹色彩。
杨万里与好友迎着落日余晖缘溪而行,深喜雨后微凉,惊艳光影变幻,不知不觉间夜色深沉,仿佛催促二人早早归去。
二人不由加快了脚步,归途中本有蛙声阵阵。可靠近寻找时,蛙鸣奏响的夏夜序曲戛然而止。
只见不远处一团松火隔着篱笆不断摇曳,在朦胧月色里显得分外明亮,让人渴望早早还家,一起感受家人闲坐而灯火可亲。
如此夏至,有雨后清凉,有晚霞浪漫,有故人与共,还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情韵无穷。
3.夏至雨绵,凝愁倚阑
才过困人天,又把黄梅做。
试捲疏帘一倚阑,小雨吹红醋。
草草百年身,悔杀从前错。
来日还如去日长,没个安排处。
—清·彭孙遹《卜算子·夏至日》
有些人苦夏,不只在于胃口下降和身体疲乏,更来源于精神上的困境。
正如此词里的闺中女子,刚刚熬过了春困,就在绵绵梅雨天里迎来了夏倦,百无聊赖。
女子慵懒地卷起珠帘,倚阑凝望,看着风起花落,看着绿肥红瘦,看着烟雨濛濛。
雨水模糊了视线,雨声惊醒了心事,佳人情不自禁地陷入往事的回眸与纠缠之中。
昨日种种,已是千错万错。人生不过百年,为何要让自己潦草走过,可哪有什么回头是岸。
前尘已定,未来难期,这来日与去日同样漫长迷茫。滚滚红尘,一个弱女子又该如何自处。
佳人不知命运何去何从,正如李煜所言: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又或许,这女子只是假托,词人只不过借此抒发自己理想与现实割裂里的志未酬和意难平。
但不管是哪种,都是心灵苦夏的一种。只要隐忍抵抗,困兽犹斗,就能劫后重生。
正如冯骥才所说,苦夏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
愿夏至已至,未来已来。流光半夏,落落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