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作文 > 当前文章

作文

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家乡的味道》)

sujunda 01-14 16:48 阅读 我爱育娃
第1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我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比如说: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和重阳节登高等。我最难忘的还要数除夕包饺子。因为饺子的习俗就是我成长的记忆。 除夕这

第1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家乡的味道》)

我家乡的风俗有很多,比如说: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和重阳节登高等。我最难忘的还要数除夕包饺子。因为饺子的习俗就是我成长的记忆。

除夕这天晚上,全家都坐在一起包饺子,那场景是其乐融融。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明天就是初一了,这个饺子必须在半夜十二点吃,因为这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又是前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叫交子交子交在子时,为了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大人、小孩都不能错过,都要守岁。

除夕这天晚上,爸爸正在包饺子,爸爸见我过来了,便取笑我说:“你肯定不会包饺子。”“切,不就是包个饺子吗?就这点小事还想难倒我?”“那你包一个我看看。”说完就往后退一步,我对爸爸说:“你先回屋待一会,待会儿我给你个惊喜”,“那好吧!”说着爸爸就回到了屋里。

别看我说的很硬气,可心里一点底儿也没有。毕竟没有了爸爸的帮助,我很难独自把饺子包好。

我崴了一勺饺子馅儿,往饺子皮里一放,在饺子皮合起来,捏紧。正要往屉上放,就发现露馅儿了,看来是馅儿放多了。我又重新包了一个,特意把馅儿放的很少,包好后,放在屉上却怎么也立不住,看来是馅儿放少了。我多包了几个,才有点像样。我看看我包的再看看爸爸包的,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想:原来包饺子这么难啊!这时,爸爸走了进来,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你还是好好学吧!”最终,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高兴的手舞足蹈。

除夕、初一、初五,包饺子是多少年来不变的风俗。

第2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新年到,新年到,男女老少齐欢笑。爷爷戴上新毡帽,奶奶穿上新棉袄。大街小巷好热闹。鲜红的春联贴起来,大红的灯笼挂起来,红红火火的日子欢起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过年的真实写照。

每当提起过大年,我就欣喜若狂,热血沸腾。现在过年到处充满了喜庆、祥和,但是关于过年却有一个出人意料的故事。父母告诉我,相传很久以前,在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夜晚,一个叫作年的怪兽,会来到人间作乱。老百姓们心惊胆战、痛苦不堪。之后,人们发现这个怪兽害怕红颜色的东西和爆竹的爆裂声。所以就有了贴春联和燃放爆竹的风俗,年兽自然不敢来犯,过年传承着古人们的聪明才智。

说起家乡过大年的风俗可真不少呢,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不刚进了腊月门,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又开始为过年做准备,置办年货里大有学问,鱼预示着年年有余,鸡和梨代表着大吉大利,豆腐象征着全家都有福,苹果必不可少,寓意平平安安,鲜花插花隐含着花开富贵,就连妈妈蒸的大枣饽饽也昭示着好日子蒸蒸日上而且这些年货基本在每家每户的供桌上都是司空见惯。好一个忙碌欢腾的中国年!一个诗情画意的中国年!

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年这一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独具魅力。过年是千里之外游子的归心似箭,是家中年迈父母的翘首以盼,是全家人围坐一团的年夜饭,是小孩子们承欢膝前的压岁钱,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嘘寒问暖,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长,是亲人之间永远拉不完的家长里短。过年寄托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除夕夜的鞭炮渐近尾声的时候,新年的黎明恰恰到来。人们陆陆续续走出家门,到别人家串门拜年,大街上弥散着鞭炮的火药味儿和燃香的香火味儿,这就是特殊的年味儿,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个个打扮的光鲜亮丽,耳目一新。这既是对自己过去一年的肯定与褒奖,又是出于对别人的尊重。各家门前的张灯结彩与流动的鲜艳色彩,无疑成为这个略显单调季节的一道亮丽风景。过年好,过年好,恭喜发财,温馨诚挚的新年祝福声充斥着大街小巷,屋里墙外。大年初一这一天人们个个都变成了自来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一见面就互相问候,甚至在平时有点小摩擦的村民,都因这一句质朴的过年好而一笑泯恩仇。新年处处洋溢着和谐温馨的友情。

大年初一的饺子头一回。拜完年人们各自回家煮饺子,初一吃饺子是家乡过年的习俗。瞧这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个个馅满肚圆,浑圆的饺子预示着家人团团圆圆。是啊,过年时大多数家庭团圆了,却有一群人无法团聚。他们就是守卫边防的战士。无论是风大浪高的边陲小岛,还是冰天雪地的北疆前哨,都有他们矢志不渝的坚守,神圣的五星红旗在他们身旁高高飘扬。舍小家顾大家,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撑起一片安宁的天,新年收录着一份感人至深的家***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因为每年过大年的时候差不多在农历立春前后,所以过年也叫春节。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我要说,人的一生之计在于勤。过年既有对过去的肯定,又包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

新年,荏苒了岁月,绵延了时光,这艘历史的巨轮满载着亲情、友情、家***,跨越了时间的海!

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家乡的味道》)

第3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今天,就让我给你介绍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吧!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重五、端阳、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天还要悬菖蒲、洒雄黄水、挂艾枝、喝雄黄酒,杀菌防病。传说端午节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反对,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悲愤,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后,投汨罗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捞他的身体,有人投饭团,后来怕饭团被蛟龙吞食,就用栏叶抱起饭团,投下汨罗江,这就成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过端午节的习俗呢!因为要吃粽子,所以妈妈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叶包成一个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颗大红枣,用欗叶裹紧,系上五彩绳,一个粽子就做好了。妈妈一个个地做着,汗水无声的落着,终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着就开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两个小时才会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锅盖,阵阵粽香向我袭来,我尝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这是妈妈用辛劳的汗水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远都不能忘怀。这就是我家的端午节!

第4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对过节的兴趣越来越淡了。春节便春节,在冰箱里多放些东西,坚持几天不去菜市场而已。中秋便中秋,买来月饼也不吃,做做样子罢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粽子的香味越飘越浓的时候,我们刚好学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语言,侃侃而谈中流露出对故乡和儿时生活的眷恋,这种情愫抓紧了我,让我也深深的陷进了对家乡的怀恋之中。

家乡的端午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包粽子,粽叶有要求,新鲜的芦苇叶,碧绿碧绿的,或者是槲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端午节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准备到位,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蜜枣,花生仁,葡萄干,都早已泡好,勤劳的女主人用灵巧的双手左折右叠,再用丝线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煮粽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爱用火炉,前一天晚上把粽子放在炉子上,能焖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孩子们一起床,揭开锅,就是热腾腾的粽子,屋子里,院子里顿时都弥漫着芦苇叶和粽子的香气。除了吃粽子,还要吃煮熟的大蒜,鸡蛋。这几种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圆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红色的椭圆的鸡蛋,碧绿的不规则形状的粽子,从颜色的搭配到形状的组合,都煞是好看。熏艾蒿,我们这里离山远,艾蒿都是从集市上买的,在端午节这天挂在门楣上,过几天干透了,取一两只在屋子里点燃熏一下,至于熏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说是熏蚊子的,我想可能还有更多的东西,比如蜈蚣,蝎子什么的,大概类似其他地方的熏五毒吧。带香包,鲜艳的布料做成各种形状的饰物,里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们心爱的饰物,挂在脖子上不时的嗅一下。系五色线,手腕脚腕都要带。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却是黎明时分却去田野里拔“圣草”了。这里说的圣草,加引号,是我实在想不出当时大人们怎样说的。

长辈告诉我们,月宫里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捣药,这些药是要在端午节前夜,洒在各种草木上,河水里。在端午这天太阳没出来之前,这些药还停留在草上,如果这时拔回来,熬制成水,用这水来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当然非常相信,天蒙蒙亮,我们就呼朋引伴的出发了,向着蒙着神秘面纱的田野,我们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圣使命。农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气凉凉的,清爽滋润,周围都静悄悄的,你无意的一台眼,也许就逢上邻家来挖野草的孩子。相视一笑里,多少欢悦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这一天提前被惊醒了,那茁壮的青草上,露珠还在转动,我们需要的草是有讲究的,如猫猫眼,一摸眼就红的那种草,今天不怕它,就采。还有车前草,节节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回家,这样那些神秘的药才会有效啊。慌慌张张的回家去,抬头看看天空,战胜了太阳般的自豪。现在想来,还觉得那种神秘如格林童话中的哪一篇,太阳一出,万物回复原貌的神秘。

又要端午节了,谁还会去野地挖草呢,给孩子洗澡,有专门的沐浴露了,粽子也懒得包了,吃不了几个,干嘛哪么费劲,买几个就好了嘛。可是,在种.种过程里藏着的细心,乐趣,也买些就可以了吗?在能亲自做的时候,不要买了吧,因为一个简单的“买”字,让我们失去了多少美好的东西啊。

第5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萦绕在我的心间,雪白的糯米在光的照耀下如清泉般的在心灵上跳舞,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回忆起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宛如栀子花在指尖上绽开了。

我的家乡在上海奉贤,端午节里,家家都会吃粽子。

以前,年幼的我不知道端午节是个什么节气,只知道每逢端午节全家都会去奶奶家吃粽子。当我渐渐长大懂事后再一次提及端午节,博学的老爸都会给我普及很多知识。还是穿越到战国时期吧!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叫屈原的大人物,由于多次遭遇政敌的攻击,被楚王流放,跳江身亡。后世为了纪念屈原,端午节就诞生了。最初粽子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食物,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

在我的记忆里,作为本地人的奶奶也是最擅长包粽子的——谁让我嘴馋呢!我总是对奶奶包的肉粽和蜜枣粽子念念不忘,记得去年的端午节,爸爸给我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包粽子。于是端午当天我带着激动和兴奋的心情早早来到了奶奶家,奶奶准备好提篮带上我,从原材料开始准备。我和奶奶两个人去家门口的小河边摘芦叶,这是一大片的芦苇地,在一片片的叶子中,我彻底迷糊了,到底什么样的叶子才是最适合包粽子呢?奶奶边摘边告诉我,要挑选叶子上没有黑点、没有枯斑、甚至连一个小洞眼也不能有的新鲜翠叶。我于是跟随奶奶的脚步,信心满满地开工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几片好叶子,可是被我摘下来的一瞬间就不小心碰坏了。奶奶转过头安慰我说:“阿妹,不要紧的,奶奶小时候刚开始摘芦叶也这样,摘多了就有经验了。”我又尝试了几次,总算摘得几片自己还算满意的芦叶,回头一看奶奶已经摘满了一篮子。我热得满头大汗,脱下外套剩下短袖T恤了。

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粽叶。我也就在灶台边,心不在焉地玩起稻草来。奶奶边准备材料边帮我披上脱掉的外套。

“奶奶,您材料准备好了没有?”我焦急又无奈地喊道。“好了,快点来吧!”我兴奋地蹦了过来,只见奶奶娴熟地把一张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裹成三角状,然后先放一把米垫底,再夹一个蜜枣放进粽叶里,随后用手抓一把米洒在馅上,再把米压密实平整,最后就可以翻折粽叶把预留那段的粽叶盖在米上,这样鼓鼓的粽子就成型了。可是想把一个粽子裹起来可真不容易,奶奶腾出一只手抽了围兜里的一根线,一头用牙齿咬住,另一头就开始在粽子上绕来绕去,还没看明白情况,眨眼间就包好了。第一个粽子就这样诞生了。“我也要包!”说罢,奶奶教了我一个小妙招,一卷、一放、一压、一裹,不一会儿我就在奶奶这位“粽子专家”的指导下成功完成了包粽子的任务。

第6篇: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家乡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说:吃年夜饭、放烟花、拜年等。其中,我家乡的吃年夜饭是最有趣的。

每到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奶奶家吃年夜饭。我和弟弟都很好奇,就缠着奶奶讲一讲我们在奶奶家的吃年夜饭的事。奶奶总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说:“吃年饭,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吃年夜饭前,要给我们三个人分别敬一杯,我们要先敬一杯敬酒,再敬一杯敬祖先。敬完了才能开饭,如果不敬,就是吃零食,玩游戏。”我和弟弟一听要吃零食,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儿地往嘴巴里送,奶奶也在一旁笑着对我们说:“好吃就是好吃,吃了就不会饿了”。吃完后,我们就去放烟火了。奶奶拿出一个大礼花,让弟弟先拿出一个,我们就点火。我拿起礼花就跑出去,只见礼花在天空中绽放开来,五颜六色、形状各异、五光十色,像仙女撒下的花瓣。有的礼花像一朵盛开的大菊花,有的像一把降落伞,还有的像一颗颗流星。美丽又好玩。我们都高兴不已。我们放了一个又一个,有的像一颗颗流星,有的像一个个闪着光的珍珠。我们放完了,该看春节联欢晚会了,我们就开始吃零食、玩游戏,一直到天亮。

过年是我家乡不一样的,我家乡的年夜饭是最有趣、最丰富、最快乐的。

文章评论

家乡的风俗高中作文(《家乡的味道》)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