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爱心埋下种子(一个普通人的清明节故事)
文明清明,一句简短的话语,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含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们以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为主要活动,同时也要遵守一定的文明礼仪和规矩。今天,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清明节期间的小故事——《为爱心埋下种子》。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市民纷纷赶往陵园、公墓祭拜先人。有一位姓张的老人,他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却仍然每年都会花费半个月的时间前往公墓祭扫亲人。他身体虽已不如当年,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感恩、孝顺的心,而这颗心,也在自己的孙子身上得到了传承。清明节当天,张老人和孙子小春一同来到了公墓。看着满目苍茫的墓园,他们心中不由得涌起了悲伤之情,但他们却没有因此丧失对生命的热爱。相反,他们选择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周围的人,这也成为了他们清明节活动的一个特色。
张老人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爱心,他特地准备了一些鲜花和蜡烛,准备在公墓里为一些孤独的墓穴点亮一盏灯,送去一份温暖。虽然没有特别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那些孤独、被遗忘的墓穴,在张老人和小春的关注下,仿佛也得到了一份关怀。这时,张老人的友人王大叔也来到了公墓,并发现了张老人和小春的行为。他对此感到十分钦佩,决定跟随他们的脚步,一同为公墓里的孤寂灵魂祈福。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种行为,并纷纷表示自己的支持与认同。当然,这样的行为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份爱心与温暖。张老人和小春在为墓穴点亮蜡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一些不文明行为。有些人在祭拜时,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些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健康和环境卫生,也会对他人造成困扰。于是,他们开始了一场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倡导市民在祭拜时,要保持安静、遵守规矩、共建和谐。张老人和小春的行为,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和支持。慢慢地,公墓里开始出现了更多的爱心行为,不仅仅是点亮蜡烛,还有很多人开始自发地清扫墓地,维护环境卫生。渐渐地,文明清明的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张老人和小春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文明、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清明节的真谛,用一份爱心和关怀,传递出了爱与和平的美好信念。或许,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张老人和小春一样,用自己的力量去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美好。
- 上一篇:半命题,全心写——八年级语文作文小故事(跨越巨大的鸿沟——一场青春的思想启示)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