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育娃

当前位置:主页 > 兴趣分享 > 文学 >  当前文章

文学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longge 06-23 11:52 阅读 我爱育娃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常年占据儿童诗歌启蒙排行榜前三。 而它的作者就是孟浩然,与诗佛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的一生不太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春晓》常年占据儿童诗歌启蒙排行榜前三。

而它的作者就是孟浩然,与诗佛王维并称“王孟”。

孟浩然的一生不太跌宕,总是处在外出旅游和回襄阳老家的循环中。他一生打卡了众多景区,也留下了很多耀眼的诗作。

李白曾为他写过一首《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狂放不羁的诗仙都来为他打榜助阵,由此可见孟浩然的声名之盛。

然而,李白只看到了孟浩然“隐”得潇洒,却没料到他“弃仕”背后的无可奈何。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01 文而不仕

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阳的一个书香世家,虽不是大富大贵,家境却也算得上殷实。

古人取名字往往意义深远。譬如,李白母亲生产前曾梦太白星,所以李白字太白;王维母亲信佛,所以王维字摩诘(维摩诘是著名佛教居士,也用来指洁净无垢的人)。

而孟浩然这个名字,来源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中的“浩然”二字。一则是希望他想孟子一样光耀门楣,二则也是盼他心中正直清明。孟浩然的身上被寄予了沉甸甸的期望。

孟浩然出生那会,正是武则天称帝的前后,时局动荡。孟浩然自小便饱读诗书,也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

孟浩然以武周名不正言不顺为由,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想法。徒有一腔报国热情,他却没有办法说服自己的内心。假如当初放下对武周的愤恨,积极准备入仕,说不定孟浩然的一生早已改变。

儒家一向倡导审时度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浩然不想违拗自己的初心,于是选择了闭关修炼,静等李唐的回归。

18岁那年,武则天被逼退位,唐宪宗李显登基。孟浩然觉得时机已到,就报名参加了考试,并在襄阳县试博得第一。

本以为最好的时代已经来临,自己终于可以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县试不久,却传来了皇帝昏庸、韦后专权,匡复李唐的一代名相张柬之被流放冤死的消息。

孟浩然一颗刚点燃的心再次寂灭。

他觉得当今无道之世,奸佞横行,国风淫靡,已经让他屈心抑志,心灰意冷。他决意不去参加接下来的州试了,罢考就罢考吧,人活一世,不就是求个安心嘛,一昧地委曲求全又有什么意义呢?

文而不仕孟浩然,因此得名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02、为爱夜奔

因为罢考,他与父亲已经生了嫌隙。毕竟曾是县试第一,功名已经遥遥在望,光耀门楣的夙愿却怦然破灭。

至此,他便开启了游山历水的生涯。

也是这个时候,他邂逅了一生挚爱韩襄客,一个从郢城到襄阳卖艺的歌女。

他说:“只为阳台梦里狂,降来教作神仙客。”(孟浩然《赠韩襄客》)

她回:“连理枝前同设誓,丁香树下共论心。”(韩襄客《闺怨诗》)

才子佳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然而,韩襄客歌女的身份却让他们之间横着一座大山。不顾父亲的阻拦,压抑不住内心思念的孟浩然,夜奔入郢城,并在韩襄客家中与她结为连理。

人情礼法都挡不住,她成了他的妻子,他成了她的夫君。

有时候我常想,同样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什么面对仕途他选择文而不仕,而面对爱情,他却选择对抗礼法呢?是报效家国的决心不够,还是爱情的吸引力太强?

后来我才明白,孟浩然的一切选择不过是顺从本心,不愿意为混乱的皇室效力是文人的骄傲,而不顾礼法娶妻却也是心之所向,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03 隐居鹿门山

婚后的孟浩然住在韩襄客家,依旧是手不释卷。后来,妻子怀了孕,他便动身返回襄阳,希望能劝说父亲接纳韩襄客。

然而,事与愿违,父亲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甚至还放出话说,就算是到死,他也不会认同韩襄客的存在。

此时的孟浩然处境艰难,与父亲彻底决裂。家里住不得,又无法直面妻子殷切的眼神,无奈之下,他想到了归隐鹿门山

直至妻子临盆之际,孟浩然才返回郢城一家团聚。儿子孟仪甫的出生,加上妻子无法加入宗谱,让他内心痛苦不堪。身为七尺男儿,他却连给妻子和儿子一个安定温暖的家的能力都没有,这对孟浩然的心理,无疑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

朝廷依旧混乱,孟浩然一边隐居鹿门,一边洞察着时事。这一时期的孟浩然,表面上是归隐,实际上是蓄势待发,积极地寻求入仕的机会。他也曾四处奔走,拜访大咖,积攒人气。

在那个时候的唐朝,想要做官除了考试这一条路外,还可以选择参军建功,或者是名人举荐。

我们熟知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他的求官之作。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满腹才华有何用,依旧无法为他带来做官的好消息。

这个时期的孟浩然,肯定是抑郁的,身边的文人多多少少都曾有过一官半职,就算是被贬也好,也好歹在朝廷有个容身之地。而自己呢,豪情万丈却半生惨淡。

他会为曾经的决定悔恨吗?

也许会吧。

也许在妻儿无名无份的时候就后悔了吧。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04 做官无望

大唐诗人千千万,人人都怀揣着入仕的梦想,孟浩然也不例外。但他却是唯一一个终生没有谋得一官半职的诗人。

39岁那年,孟浩然参加科举,他落第了,却结识了王维。

当时王维在宫中任乐署,见他闷闷不乐,便邀请他入宫做客。不料,唐玄宗却突然到来。孟浩然不敢轻易面圣,于是躲了起来。王维却大方地向玄宗举荐了孟浩然,玄宗也曾听过他的名气,便召他前来,命吟诗一首。

孟浩然一激动,就吟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一句“不才明主弃”惹恼了玄宗,明明是你孟浩然自己考不上,怎么就成了我抛弃你了?玄宗拂袖而去,孟浩然也从此上了做官的黑名单。

如果他当时吟的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也许就会得到重用了吧。

可惜,覆水难收。孟浩然黯然辞别王维,踏上了回襄阳的路。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05 归隐田园

得罪了皇帝,此生做官无望,孟浩然心知肚明。回乡的途中,他感慨万千。

生而为出仕,却因求仕颠簸半生,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既没有给妻儿求得名分,也没有给予他们应得的陪伴,得不偿失啊。

想着想着,豁然开朗。何不效仿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放下了,也就洒脱了,这份潇洒在他晚期的诗里可以看到。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这首《宿建德江》清新自然地表达了他恬淡闲适的心情。

还有这首《过故人庄》,颇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之风。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正盛,绿树成荫,青山如黛,如此良辰美景,三五朋友相聚,对酒当歌,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这样的时光,怎能不让人沉醉?

孟浩然一辈子都在求仕与归隐之间对抗,最终却遵循本心,归隐田园。

51岁,孟浩然长眠于鹿门山,从此与青山绿水为伴。据说,他临死之前还在和朋友开怀畅饮。

孟浩然虽然离开了,可他的诗歌却流传千年,至今仍有多首诗被选入教材。虽说王维在山水诗歌上成就卓著,但孟浩然才是唐朝写山水田园诗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倡导“兴象”的第一人(也就是写诗要情景交融)!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结语

纵观孟浩然一生,其实不难发现,他一生都在坚守本心,做真正的自己。

年少的文不为仕,是因为时局动荡,不愿委屈心意,糊涂为官。

为迎娶韩襄客,违拗父母,罔顾礼法,是明白真心难寻,真爱难得。

为出仕四处奔走,是因为父亲病逝,还未来得及还妻儿一个名分,此时只剩为官请诰命这一条路了。

仕途无望,选择归隐田园,是因为他终于看透俗世,希望通过陪伴来弥补妻儿。

他,一直都在为了心中所需而努力。就算是事与愿违,他也一直在坚守着最初的期望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





我们生活中要面临的问题,也许更多。亲情,友情,爱情,事业,每一项都能让我们深陷其中。

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里充斥着各种恶魔的诱惑,成长的道路上判脚石不断。我们是否能够明辨黑白,战胜坎坷,从而达到心里的期盼呢?

如果不能达到目标,最终事与愿违,我们又是否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呢?

面对挫败,苏轼从容吟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王维亦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泰然自若。

因而,我们应当学习孟浩然,若事与愿违,就坚守本心。

愿我们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也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淡然。

文章评论

有关孟浩然的事与愿违古诗句(若事与愿违,请坚守本心)文章写得不错,值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