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边塞的爱国古诗(壮志豪情诗句)
在不知不觉之中,又迎来了一个“八一”,这个日子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着不一般的分量,当今天看到朋友圈各种军人的舍己为人事迹之时,相信每一个人也都由衷地对他们表示钦佩和敬畏。
在古代诗词作品之中,有一类诗词便是写古代军人气概和战场的,我们把这一类诗词叫作“边塞诗”,一提起这种问题,我们便能在第一时间想到王昌龄、高适、辛弃疾等这些熟悉的名字。
当然,随着这些名字流传下来的,还有那些经久不衰的作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赏析一首非常著名的边塞词,它出自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也是它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选入初三语文课本之中,就算在是当时不太明白其中更深层次的感情,读起来也很容易被其魅力所征服。
这首词就是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
醉酒之后沉沉睡去,在梦境之中还在挑着油灯观看手中的宝剑,梦里我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当年战斗过的各个战营,听,那震耳发聩的号角之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一块作战的弟兄们吃,乐器演奏出豪放的战斗之曲,这是秋天时节我们在沙场上练兵呢!
那战马啊,跑得像的卢马一样飞快,弓箭出鞘就好像惊雷劈裂。我啊,一直以来们心中都想着为君主完成这收复失地的任务,在后世也留下一些值得传颂的功绩声名,可惜啊,如今大业未成,我却已经是白发斑斑了。
要了解这首诗的意境,我们就需要了解辛弃疾。辛弃疾出生在北方,在他青少年时期,他从小胸怀大志,在青少年时期,便立志要恢复中原、报仇雪恨。
除此之外,因为辛弃疾从小就是在燕人统治下的北方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他的性格之中,多多少少沾染了一些燕赵骑士的那种侠义之气,而没有被传统循规蹈矩的文化所限制,这些都为他以后的选择和诗风奠定了基础。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闲暇之余写给好朋友陈亮的,辛弃疾和陈亮都是当时南宋有名气的诗人,而且他们有共同的志向,都从心底里坚决主张抵抗金人,收复中原,也因为这些共同特点,让他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经辞了官职住在江西上饶村,但是整首词字里行间杀敌立功、统一祖国、壮志未酬的志向还是一览无余。
我们都知道,文章有文眼,词也有词眼的,那边是这首词最核心最重要的字词。显然,在这首词中,最能表情达意的便是“壮”这个字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这个“壮”字,写出了曾经点兵出征、冲锋陷阵的壮观激烈场面,第二,写出了词人想要统一国家、留名青史的雄心壮志,第三,这个“壮”更是一种悲壮。
在最后一句中,“壮”和“悲”便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对比和反差,心中有无限豪情,却来不及去实施,那时作为一个“军人”最大的遗憾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词人从梦境入手,回忆当年的激烈场面,最后又回归现实,写出自己心中的无奈,尤其是在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写进了无数人的心中,很轻易地便把人带入了这种不甘心的悲情之中。
辛弃疾何以发出这样的感叹,正是因为他的毕生精力全部在于收复失地、统一国家,就连梦中也惦记着战场,但是由于当时朝廷的种种原因,导致他自己空有此心,却无法实现梦想,这种“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凉便是让他最最无奈的事情了。
这首诗是辛弃疾诸多爱国诗篇中的一首,即是赠好友,也是对自己心中志向的表露。
和古代很多爱国志士一样,相信在今天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的穿上那身绿军装,真正的在军营生活过,大抵才更加懂得作为一名军人心中的炽热。这份热忱和曾经的壮志,更会是一生满意磨灭的记忆。
- 上一篇:歌颂祖国经典诗词(现代简短爱国古诗)
- 下一篇:没有了